第一章 外币会计 第一节 外币会计概述

一、概述

(一)记账本位币

  1. 定义:企业经济活动主要经济环境中所使用的货币,也是记账时对经济业务采用的统一尺度,即记账货币。
  2. 选择规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如果企业日常收支以某外国货币为主,允许以该外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中国报送报表需折算成人民币。
  3. 选择考虑因素
    • 收:企业销售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主要采用的货币,应是销售时主要的计量和结算货币。
    • 支:与商品或劳务有关的人工、材料及其他费用主要使用的货币。
    • 结余:经营活动中收取的结余款项所使用的货币或融资的货币。
  4. 境外经营记账本位币选择
    • 额外考虑因素:境外经营除考虑收支结余外,还需考虑经营活动自主性、与本企业交易占比、现金流量对本企业的影响及偿债能力等,以判断是否与本企业采用一致的记账本位币。自主性强、交易占比不大、对本企业影响小且能偿债的境外经营,可与本企业采用不同记账本位币;反之则应一致。
    • 境外经营定义:从地域维度,包括境外设立的子公司、共同控制的合营企业、有重大影响的联营企业及分支机构;设在境内但与本企业采用不同记账本位币的,也属于境外经营。
  5. 记账本位币变更:记账本位币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当企业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实需要变更时,允许变更。变更时要用变更日当日的即期汇率,将所有项目折算为变更后的记账本位币。

(二)外币

  1. 定义:非记账本位币,即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不等同于外国货币,可能是外国货币也可能是本国货币,取决于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2. 外币交易:以外币计价和结算的交易,包括以外币计价结算的买卖、借入借出、投资等。判断外币交易关键看记账本位币,不能仅依据是否为人民币以外的货币。

二、外币折算与外币兑换

  1. 外币折算:将收支过程中实际使用的外币折算为等值的编报货币(记账本位币),只是货币表达形式改变,并非真正货币兑换,类似翻译。企业发生外币交易时需进行外币折算,涉及外币交易(生产经营、投资、融资等)和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境外经营报表折算)。
  2. 外币兑换: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涉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外币买入或卖出,是实际的货币交易行为。
  3. 两者区别与联系
    • 区别:外币折算只是改变货币表述,未改变资产或负债原本价值;外币兑换是不同货币实际交换,有实际交易行为。
    • 联系:基础和依据都是汇率,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比价或比率。

三、外汇、汇率及汇兑差额

  1. 外汇:外币资金,概念广泛,包括外国货币(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外币表示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外币收支凭证(汇票、支票等)及其他外汇资金。
  2. 汇率
    • 定义: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比价或比率,也是一国货币表示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 标价法
      •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外国货币数额固定,本国货币数额随汇率变动而变动,人民币币值与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呈反向相关。
      • 间接标价法:以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外国货币,本国货币固定,外国货币变动。我国及大多数国家常用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使用较少。
    • 分类
      • 按是否固定:分为固定汇率(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浮动汇率,包括自由浮动汇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我国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
      • 按会计入账时间:分为现行汇率(交易发生时使用的汇率,即记账汇率)和历史汇率(过去交易时的汇率,现行汇率会变为未来的历史汇率)。
      • 从银行角度: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买入价、卖出价、中间价)。
      • 按外汇交易:分为即期汇率(现行汇率,当天汇率)和远期汇率(约定的未来汇率)。
  3. 汇兑差额:由于折算汇率不同,将外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产生的差额,一般作为企业利得或损失处理,主要来自期末外币调整、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和兑换等,一般记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科目),具体在第二节和第三节详细介绍。

原创文章,作者:judrip,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udrip.com/accumulate-over-a-long-period/32.html

(0)
judripjudrip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