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基本概念
- 定义:将一种货币表示的报表折算为另一种货币重新表述,如将美元表述的财报折算为人民币表述,属于外币折算,并非实际的货币兑换。
- 目的
- 方便编合并报表:企业存在以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的子公司、分公司时,期末需将其报表折算为与本公司相同货币表述,以便后期编制合并报表和汇总数据。
- 提供特种财务报告:满足政府和投资者需求,如阿里巴巴在中国以人民币编制财报后,为满足美国政府监管和投资者需求,需提供以美元表述的财报。
二、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相关问题
- 关键问题:折算汇率的选择和折算差额的处理,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不同的折算方法。
- 例题分析:通过判断记账本位币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如甲公司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若报表以人民币表示则无需折算,只有以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且报表以外币表示时才需折算 。
三、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方法
- 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
- 项目分类:将资产负债表项目分为流动项目(1 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的资产和需偿还的负债,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交税费等)和非流动项目(超过 1 年或一个营业周期才能变现或偿还的负债,如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 汇率选择:流动项目按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即期汇率)折算,非流动项目按历史汇率(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实收资本用历史汇率,利润表收入和费用项目按发生时汇率或编报期内平均汇率(为提高效率,常用平均汇率)折算。
- 差额处理:遵循谨慎性原则,折算差额为损失时记入当期损益,为收益时予以递延,计入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不影响当期利润。
- 货币与非货币项目法
- 项目分类:把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分为货币性项目(货币资金、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收取的资产和偿付的负债,包括货币性资产如货币资金、应收款,货币性负债如借款、应付账款等)和非货币性项目(除货币性项目外的其他项目,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 汇率选择:货币性项目用编报日或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非货币性项目用历史汇率,实收资本用历史汇率,现金流量表收入和费用项目同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可选择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或编报期内平均汇率。
- 差额处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 现行汇率法
- 特点:所有资产负债项目都用编报日或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不打破资产负债表原有格局,未对资产负债进行重分类。
- 汇率选择:实收资本用历史汇率,利润表收入和费用项目可选择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或编报期内平均汇率。
- 差额处理:折算差额进行递延处理,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式。
- 时态法
- 项目分类:将资产负债项目分为三类,应收应付、长短期借款按资产负债表日或编报日的现行汇率折算;按现行成本计价的项目(如减值的存货按可变现净值、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按编报日的现行汇率折算;以历史成本计价的项目(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用历史汇率折算。
- 汇率选择:实收资本用历史汇率,利润表收入和费用项目可选择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编报期内平均汇率。
- 差额处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四、我国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方法
- 资产负债表
- 资产和负债: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现行汇率)折算。
- 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历史汇率),未分配利润根据利润表净利润及利润分配情况倒挤计算,年末未分配利润 = 折算后年初未分配利润 + 折算后本年净利润 – 本期各项利润分配 。
- 利润表:收入和费用项目可选择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近似汇率或编报期内平均汇率(为提高效率,常用平均汇率)折算。
- 折算差额处理:作为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单独列式,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折算差额 = 折算后的资产总额 – 折算后的负债总额 – 不包括外币折算差额的所有者权益总额 。
- 与现行汇率法关系:我国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类似于现行汇率法,但存在差异,如未分配利润计算方式和利润表汇率选择有不同。
五、本章重点回顾
- 外币交易概述:理解记账本位币、外币与外币交易的概念,外币是会计上的非记账本位币概念。
- 外币交易会计:重点掌握两项交易观(购销业务从交易发生到资产负债表日、结算日的会计处理,计算汇率差额和编制会计分录)和外币统账制(多个交易发生日及资产负债表日的处理),是核算题主要出题点 。
- 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掌握四种折算方法的汇率选择和差额处理差异,我国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方法,可能考核算题(计算)和选择题,核算题出题概率依次为外币统账制、两项交易观、我国外币财务报表折算 。
原创文章,作者:judrip,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udrip.com/accumulate-over-a-long-period/36.html